屏蔽外来资本涌入,勒沃库森和拜耳的冠以企业名称

来源:

不过德甲球队外号,新政策却遭到了部分球迷的反对。 由于河南建业、北京国安、山东鲁能等俱乐部早已深入球迷的精神世界,河南、北京、山东等地的球迷掀起了反对性别中性命名的热潮。 海浪。

有人说,中国足球的中立化实际上是在学习德国的“50+1”政策。 简而言之,“50+1”就是阻止外资涌入,让球队真正归股东所有。

即便是在德甲实行“50+1”政策的前提下,也有像RB莱比锡这样的几家具乐部只是玩玩副业,可以在自己的俱乐部上公开使用自己的企业名称。 这个俱乐部就是德甲球队勒沃库森。 这支球队的名字是拜耳04,翻译成中文就是拜耳04勒沃库森。

(勒沃库森队徽,其中BAYER是拜耳的意思)

那么,勒沃库森与拜耳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为何能够在德甲50+1政策下公开使用其企业名称呢?

一.勒沃库森与拜耳的关系

勒沃库森的中文昵称是“制药厂”,因为球队背后的名字是德国乃至全球最大的制药巨头拜耳制药集团。 比如我们熟悉的阿司匹林、白糖苹果、白思明等药品都是这家公司生产的。

1903年11月,拜耳170多名员工请求成立体育俱乐部。 这一提议得到了拜耳集团高管的批准。

1904年7月1日,拜耳赞助的体育俱乐部勒沃库森成立。 这个体育俱乐部不仅包括足球,还包括篮球、手球、排球、击剑、柔道等多项运动。 拜耳集团体育俱乐部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激励集团员工参与体育运动。

随着足球热潮的兴起,1913年,足球俱乐部从其母组织中分离出来,成立了勒沃库森04足球俱乐部。 勒沃库森04俱乐部虽然脱离了母体,但他们与拜耳集团的关系就像是刚出生的胎儿。 即使脱离了母公司,他们仍然与母公司保持着血肉联系。

俱乐部的青训和基础设施建设全部由拜耳集团投资建设。 因此,勒沃库森自1978-79赛季升入德甲以来,从未降级。 1984年,勒沃库森俱乐部与拜耳集团再次联合,球队名称从此被称为拜耳04勒沃库森。

拜耳集团与勒沃库森再次合并,拜耳集团的元素在勒沃库森的每个角落随处可见。 例如,勒沃库森的主场称为拜耳竞技场,球队的标志也带有拜耳商标。

(勒沃库森主场:拜耳竞技场)

这里涌现出无数的明星。 比如沃勒尔、巴拉克、诺伊维尔以及保加利亚球星贝尔巴托夫都曾在这里取得过成功。 勒沃库森成为了他们其他欧洲豪门的摇篮。

二。 “50+1”政策下,勒沃库森保留公司名称

虽然勒沃库森升入德甲以来取得的冠军荣誉不多,但他们长期在德甲立足与拜耳集团有着密切的关系。 不过,在德甲“50+1”政策下,很多豪门球队都不允许有企业名称,但勒沃库森是少数能够保留下来的球队之一。

在这里,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德甲的“50+1”政策是什么。 德甲所谓的“50+1”政策是德甲在20世纪90年代制定的。 德国本土俱乐部必须保持俱乐部50%以上的股份,也就是我们看到的50%。 1指的是50%的投票权。 ,至少额外比例的投票权。

我们一开始就说过,德甲的“50+1”政策就是尽可能让俱乐部掌握在俱乐部老板的手中,把德甲打造成球迷的联赛而不是投资者的联赛。 这相当于德甲俱乐部对曼苏尔等投资者关上了大门。

然而德甲球队外号,为什么勒沃库森是个例外呢? 因为德甲制定“50+1”政策时,为勒沃库森俱乐部增加了一条“拜耳条款”。 根据“拜耳条款”的规定,1999年1月1日之前,如果一家公司连续经营俱乐部20年,那么该公司就可以完全拥有球队,而不受“50+1”条款的限制。

通过了解拜耳集团和勒沃库森的历史不难发现,早在1904年,拜耳集团就开始经营勒沃库森俱乐部。 即使在母公司分立的那些年里,拜耳集团仍然是勒沃库森的实际所有者。 因此,拜耳集团经营勒沃库森已远远超过20年(截至1999年1月1日)。

除了勒沃库森之外,还有另一支德甲球队可能有一个公司名称。 那个俱乐部就是沃尔夫斯堡。 沃尔夫斯堡背后的公司就是我们熟悉的德国大众集团。 因此,勒沃库森和沃尔夫斯堡成为仅有的两支不受“50+1”限制的球队。

结论

在德甲“50+1”政策下,勒沃库森和沃尔夫斯堡成为仅有的两支保留企业名称并由背后公司全资拥有的俱乐部。 然而,“50+1”政策实施以来一直饱受争议。 RB莱比锡与霍芬海姆之间的希望事件,让德国足球真正处于危机的风口浪尖。

所以,中国俱乐部的中性名政策是否有利于中国足球的健康发展德甲球队外号,还需要时间给我们一个答案。

标签: 德甲球队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