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比赛虽然平淡,但过程并不比已经结束的第二轮其他三场比赛逊色,含金量也大得多。
齐玄宗甚至可以把自己的名字改成“齐看透”——这两场比赛,他看穿了渣叔的每一个战术变化。
利物浦自身的问题:
1、克洛普在迪斯蒂法诺球场首回合出现战略失误。 他想要防御反击,却放弃了自己的优势。 比赛没有强度,中场没有针对性,防守屡屡失误欧冠主客场进球 合理,被打成3:1。 虽然有客场进球保证欧冠主客场进球 合理,但想要在主场击败这位前三届欧冠冠军2-0翻盘,却成了一大祸害。
2、主场比赛,克洛普在锋线上使用了萨拉赫、菲尔米诺和马内。 他在前10分钟确实创造了几次好机会,但他没有估计皇马“三中场”的防守灵活性。 德国队和克罗地亚队的后撤深度、中场支援和组织能力都不受限制,导致中场战斗完全被动。
3、第一次临场调整,克洛普的目的没有传达清楚。 第60分钟,双方进行了两次换人。 20号若塔取代19号卡巴克。 这显然是为了进一步加快进程,在肋骨处获得额外的攻击点,希望能够尽快进球。 然而这个策略失败了,因为同时使用了6名玩家。 蒂亚戈替换7号米尔纳的效果并不那么明显,使得主队中场和前场球员的逼抢和推进都有不同程度的放缓。
4、第二次现场调整基本没有效果,看起来更像是解除武装。 第82分钟,9号菲尔米诺被23号沙奇里换下,10号马内被15号张伯伦换下。 表面上希望有生力军进来弥补前场体能的下滑,但这两人的能力和配合却很默契。 水平远远不如原来的三叉戟,以至于没有体力,也没有战术支持,所以两人无法表演。 最后十几分钟,红军中场和前场也失去了连续进攻和压制的威慑力。
这样的调整其实体现了克洛普战术的相对单调。
“随机流”的特点是:
一是锋利的三前锋高位逼抢,攻守转换时灵活换位;
第一次内线,伪中锋快速后撤,帮助三名前锋提高防守转换效率;
二是三前锋跟进,奋力逼抢;
第三,两名边后卫配合三名前锋断球并发起反击;
第四,解体防守超级中后卫对对方直传和过顶长传的反击。
以上四项最大的基础就是中前场的竞争,以及从防守到进攻的快速转变。 这也是当今足坛的趋势。 然而,“随机流”最致命的问题是战术灵活性。 一旦高强度的前场逼抢和连续的断球反击被对手很好地瞄准,而在体力相对较大的比赛期间又没有进球,局面就会陷入胶着,而利物浦本赛季的板凳深度也不足。 只要首发人员没有一致性,中后场防守的弱点就会被超级强队主动放大。
尤其是21世纪以来五次夺得欧冠冠军的皇马,就是这样一支超级球队。
营地里也挤满了伤员,人员没有组织好。 此战过后,齐达内堪称“大师教练”。 作为一名顶级中场,即使穿上西装,他仍然拥有“惊人的嗅觉和洞察细微之处”。 他准确地把握了三场比赛(欧冠主客场对阵利物浦、国家德比对阵巴萨)整体实力变化、换人、变化的每一刻。 临场的调整都起到了明显的效果,也掐住了对手。
至于昔日充满嘲讽的“齐玄宗”,就让这三个字仅仅当做嘲讽吧。
皇家马德里的成功:
1.齐达内充分认识到场上每个人的天赋和能力。 整场比赛在10分钟后分为四个阶段。 四个意图明显的临场策略,切断了利物浦前场所有人在防守端的坚持。 球空间。
依靠出色的传控技巧消耗“随机流”,是齐达内整场比赛“防守相持”的总基调。
通过紧逼导致对手丢球,然后就地快速反击,是主队“乱流”的最大王牌。 然而,这个时候问题就出现了:他们压抢,客队就是不丢球。 它想失去它。 也是当你的主队因后场反击失误而丢球,让你的前场没有临场反击的空间时。 三叉戟运动战中的交叉站位和突破点优势只有在赛前10分钟“一枪”才能实现。 “一闪而过”,剩下的时间只是徒劳地跟着客队的节奏。
2.作为主教练,齐达内拥有本场比赛的所有战略、战术和应对措施。 对手在前10分钟就找到了3次好机会,因为弟子们还不习惯。 一旦调整,三线的弹性和中场控球的绝对有效性,构成了本场比赛最好的容错率。
有兴趣观看直播或视频的人会发现,本场比赛皇马连续好几个传球、跑动、控球时间接近甚至超过一分钟。 这里仅举两个例子。
11分18秒至12分15秒为第一段; 13分30秒到14分46秒是第二节。
这种传球跑动不仅意味着进攻受阻,需要重新组织,更重要的是继续保住球权,减少主队前场逼抢的强度,直至转变为阵地战。皇马希望看到。 在这样的传控之下,三叉戟队不得不后撤参与整体防守,大家的长处都被适当绕开了。
3、本场比赛克洛普两次主动变阵,都在齐达内的预料之中。 凭借他的针对性策略和场上弟子的自我反应,客队在中后场搭建的防守体系基本失效。 当然,漏洞就是进攻和防守的潮起潮落。 事实上,最后15分钟主队在客队禁区内还有几次好机会,但都被自己错失,这对同业的稳固防守来说是一个陪衬。
4、皇马的“三后腰”加上从边后卫到边后卫上上下下飞来飞去的巴尔韦德,冻结了利物浦4-3-3进攻体系中最大的进球:菲尔米诺。 菲尔米诺的技术和控球优势在皇马“三后卫”面前基本不占优势,个人表现也十分有限。
从菲尔米诺开始,皇马的本土防守体系信心大增,分别完成对马内和萨拉赫的包夹,导致三叉戟各自为战。 而且,此役客队“三中场”中表现最出色的球员无疑是卡塞米罗。 13次抢断,5次铲断,12次空中争抢,全队最多,成功率100%,解围5次,拦截对手传球2次,精准长传9次。
5、齐达内苦心经营的“前锋深入后退到后防线持球组织进攻”的做法,经受了魔鬼赛程的考验。 无论是克洛普、加斯佩里尼,还是国家德比中的巴塞罗那。 没有办法打破这个惯例。
很明显托尼·克罗斯的跑动能力严重不足,而贾福显然已经彻底突破了这个环节; 显而易见,本赛季皇马首发中卫全部“请假”; 很明显,经过一系列激战,莫德里奇的跑动强度严重下降; 上述强队,无论是欧冠还是联赛,都没有集中兵力将其击败。
6、皇马客场不败利物浦的功臣不是别人,正是库尔图瓦。 他在开场10分半钟内的3次关键扑救迅速稳定了皇马全队的状态,并最终奠定了一场著名的比赛。
下面以上半场为例,在前两场比赛中简单介绍一下皇马此役的主要变化和调整。
前10分钟,皇马应高位逼抢,莫德里奇前插,阿森西奥补后与卡塞米罗衔接,巴尔韦德担任边后卫。
10分35秒后,吃够苦头的皇马开始从4-1-4-1防守到5-4-1。
卡塞米罗作为单后腰保护两名中后卫,并在必要时作为中后卫填补空缺; 阿森西奥、莫德里奇、托尼·克罗斯和维尼修斯组成中场防守线。
莫德里奇需要考虑巴尔韦德压迫后边路出现的空间; 当卡塞米罗接后防线时,莫德里奇接中锋,阿森西奥和巴尔韦德开始包夹马内。
比赛第24分钟欧冠主客场进球 合理,卡塞米罗在中圈与法比尼奥争抢时受伤倒地。 这时,皇马再次调整。
卡塞米罗因铲倒米尔纳而被黄牌警告。 为了减轻自己的防守压力,托尼·克罗斯突然联手莫德里奇进行高位逼抢,试图给主队施压,将后场球员变成两名中卫。 菲利普斯和卡巴克。
这一变化让利物浦措手不及。 显然,这是因为菲利普斯和卡巴克是主队相对较新的面孔。 他们的调度球能力不如范戴克,队友对他们的支持也不是一个级别的。 最终,卡巴克边路传球出界,放弃了球权。 由于利物浦中场效率大打折扣,局势又重新陷入胶着状态。
尝到甜头的托尼·克罗斯去抢法比尼奥和维纳尔杜姆,甚至犯规,打乱了利物浦由守转攻的节奏和效率。
26分钟后,皇马继续微调,以4-1-4-1阵型深度后撤,导致利物浦全队陷入阵地战。 直到上半场结束,双方中场一直处于胶着状态。 第40分钟到41分钟,萨拉赫和维纳尔杜姆在皇马后防线整体撤退时依然找到了好机会,可惜两次射门都打高了。
整个上半场,利物浦凭借高位逼抢和持续加速获得了五次良机,但都毁在自己手里。 皇马做出了两项调整。 整体阵型的变化是齐达内的临场指挥,而后防线的拉扯和中场的胶着则是球员在场上的反应。 都非常有针对性。
下半场随着时间的推移,整个红军全队体力消耗加剧,士气也慢慢被皇马消磨。 即便如此,还有两次很好的机会,但他们也未能把握住。 齐达内的两次换人带来了第二次临场调整,针对性十足。 由于上面已经详细讨论了战术针对性,这里不再赘述。
说实话,即便是剩余阵容相同,皇马的底牌还是比利物浦好很多。 “三中场”超强的比赛阅读和控制能力,决定了皇马在欧战中的下限。 再加上其他队友的高度集中和配合,齐达内不仅有B计划,即使他在应对变化方面保持不变,也充满了信心,这次晋级半决赛也在情理之中。 并不是克洛普不想改变,蒂亚戈的引进就证明了这一点,但还有很多阶段需要构建。
标签: 欧冠主客场进球合理